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高二烏石港牽罟活動──與大海拔河,體驗漁民辛苦

高二烏石港牽罟活動──與大海拔河,體驗漁民辛苦

撰稿人:譚家豐組長

臺灣四面環海,沿海又有洋流經過,得天獨厚的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漁場,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從大海中淘金,利用海洋的資源。

早期漁村比較欠缺大型動力船隻,捕魚方式偏向於近岸,運用舢板、膠筏等魚撈工具,其中有一種捕魚的方式是採用地曳網。地曳網俗稱「牽罟(罛)」,就是漁民同心協力拉網捕魚,各地漁村只要鄰近沙岸,幾乎都有這種活動。

宜蘭的海岸線達106公里,在石城以北及蘇澳以南屬於岩岸,其間由於蘭陽溪長年的沖積,在溪口兩側形成了兩個獨立的弧形沙岸。得地利之便,北自頭城,南至壯圍、五結、冬山,沿海的漁村,牽罟都很盛行。

每當魚訊來臨,漁民們分派人手,全天候守在海邊的負責人即會吹起罟螺,召喚「罟仔腳」同來牽罟捕魚。牽罟開始作業時,罟網的一端曳繩固定於岸邊的木樁,先由膠筏載著罟網出海,在適當的地點逐次下網將魚群圍成個半圓形,而後罟船駛回岸邊,「罟仔腳」一人入水,將罟網另一頭的曳繩帶上岸,最後「罟仔腳」們就像和大海拔河一樣,合力共同將網拉起,即完成一次牽罟工作。所得漁獲成果,則由合夥出力的眾人共享。所以漁村流傳一句話:「牽罟偎(wa)索就分錢」「牽罟有人有份,大肚仔(孕婦)分雙份」。

我們一行人,來到烏石港附近的一片沙灘,各班同學早就迫不及待脫了鞋襪,全高二均分為兩大組,分左右軍,緩緩地拉起曳繩,吳校長也跟著同學們一起出力,與大海拔河。網中的魚似乎體型袖珍,每位從網中捕得魚兒的同學,喜孜孜忙著向人展示,校長也不落人後,逮了兩條大魚與同學合影。

很多年輕人已不知牽罟為何物,甚至於連宜蘭在地人也不見得有機會接觸。本校林忠勝董事長出生壯圍偏遠漁村,特別指示,希望能夠安排同學體驗牽罟活動。經過頭城新港澳休閒農漁業發展協會林淑貞總幹事及致力於維護牽罟文化的陳居旺先生的幫忙,讓我們得以進行這項活動。今天最大的收穫,不是魚穫,乃是同學們得以體驗漁民的辛苦,與古早漁村那種團結合作、共同付出的群體精神。

吳松溪校長和高二同學與大海拔河

牽罟上岸,校長與同學期待收穫

海浪滔滔我不怕,捕到大魚笑哈哈